2024 年 5 月 19 日

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–觀照生命不同的層次

314 Views

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–觀照生命不同的層次

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寫了一首有名的詩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
這首詩是東坡遊廬山時,在西林寺牆壁題的詩句。它描繪了廬山的氣勢,由於遠近高低角度的不同,所看到的廬山也就有所不同。表面上這首詩是描寫廬山,但越過這座大山之後,許多人生的意義都展現出來了。

生命,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,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。如果你立定不動,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。看山如此,生命亦如此。

寶石有多種不同的切割面,每個角度卻都能閃耀著不同的亮麗光澤。而大千世界所有的人、事、物的層面與角度,更廣更深,需要你用眼深入觀察,用心深切體認,不被表面的光華璀璨所蒙蔽,不被表面的虛情假意所誘惑,因此雖然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只要你肯深入去探討,用心去瞭解,用腦去沉思,那時也許就看山非山,看水非水。你不斷的發掘,就會不斷的獲得,你的視線就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上,侷限在一個定點上。

許多人談起成功的企業家,羨慕他們有那麼龐大的企業,有那麼多財富,一輩子享用不盡。但是都往往忽略了成功富裕的背後,他是如何傷透腦筋、費盡心思的去維持企業的蓬勃發展;又是如何白手起家,經歷多少艱苦奮鬥的過程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

好比人們欣賞湖面上悠遊的天鵝,只見它高雅悠閒的模樣,都看不到湖面下拚命划水的雙蹼,是多麼辛勤。總以為是與生俱來就是如此,卻忘了他們創業時期所經歷的心酸。人往往都是只羨慕別人的好,不見別人的勞——迷於事物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後的付出與努力。拓展你的視野,才能瞭解真相,才能從「此山中」走出來。

在海邊長大的孩子,會認為太陽是落入海中的;而山中長大的小孩,會說太陽是躲在山的背後。倘若有朝一日他倆碰在一塊,彼此討論日落何處,則必定各持己見互不相讓。

此時,如果兩人能把環境互調,不僅能消除彼此間的爭執,且能更深一層的瞭解問題所在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,因此經常會產生瞎子摸象的主觀看法,於是偏見與爭執就在所難免了。

處理事情時,我們如果能養成先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考慮的習慣,將可避去許多無謂的矛盾與紛爭,那生命的層次自然提升,而不只定位在自我,也不會侷限於一己之見,更不至於陷在群山中的一個小角落,而認定廬山就是自己目光所及的這點彈丸之地了。

有個寓言:兩隻水桶,每天都做著從井內汲水到缸裡的工作。有一天,乙桶抱怨道:「我們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實在乏味極了!而且,每次滿滿的一桶上去,下來時卻空了。」

甲桶卻笑著說:「我的看法跟你不同,我認為我們的工作實在很有意思。你看!每當我們空空的下去,上來時卻裝得滿滿的一桶,使人們有水可用,不是很有意義嗎?」就像廬山,正面看去高嶺橫空,側面瞧著卻成了峭拔奇峰。觀點不同形成的心境自然迥異。

人與人之間的紛爭、矛盾、不快與糾葛,全因每個人處事的角度、觀念與基點的不同而存在著看法、作法上的差異。而大多數人最大的毛病在於自以為是,並對不熟悉、不喜歡的人,先入為主的懷有成見。

一旦事情發生,馬上妄下評斷,因此弄得局面很僵。其實很簡單,每個人都能用善心對待,不陷在矛盾當中去爭論,而是跳出來往高處查看,一下就明白了,就能體諒、理解與包容。

只要打開視野,放寬心胸,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正面思考,善意的去評估,想到他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,想到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。這樣一來,就能心平氣和,就走出了「崇山峻嶺」而看到事件的「真面目」了!

文/紫菡

學習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如來正法的親身受用 – 生活中會遇到逆境,您用何種心態面對呢            當遇到別人指責時,我們應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迴光返照檢查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,誠懇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,“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。此外,還要感謝別人指出我的缺點。如果不聽勸說一意孤行,甚至覺得別人是針對我,那就上了魔的當,陷在執著圈裡,將會在六道輪回裡流離,難有出離之期。 當受到別人的傷害時,自己的利益受損時,我們應該明信因果,這一切都是我往昔因果業力造成的。應該不怪他不怨恨他,反而承擔起他的一切罪業,慈悲喜舍於他,把我所有一切善業功德都回向給他,願他一切吉祥幸福!這樣就能增益修行,走到菩提道上了! 正如南無羌佛所講《世法哲言》之“萬事之成累於敗中取精,敗而弗進落入無知,迎難而上得之聰慧,積精取華得成之道也。”這則哲言告訴我們,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困難,要迎難而上,勇於克服,並在不斷實踐中積累精華,取其優越之經驗,那麼最後才能得到事業成就之果。 學佛修行路上遇逆境,別慌!要像爬樓梯一樣,破一次逆境就上一個臺階,我們要不斷向上,斷除我執,通過各種考驗,走向成就之路!切記千萬不要再上魔的當了!

本文連結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–觀照生命不同的層次

更多文章:

學佛勿流於修行表面,以大悲心為前提的利他之行,才是真正的菩提心示現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