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 5 月 19 日

清末愛國愛民政治家、佛教徒林則徐的”十無益”格言,具現代教育和鞭策意義,發人深思

829 Views

清末愛國愛民政治家、佛教徒林則徐“十無益”格言,具現代教育和鞭策意義,發人深思

林則徐(公元1785年~1850年),清末政治家,福建侯官人,嘉慶進士,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奉者。

林則徐雖然身居要職,公務很忙,但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。

他將《金剛經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往生咒》等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,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,從這點可見他精進修持之一斑。

他不但自己精進修持,並將佛陀慈悲利人的精神,落實於愛國愛民的具體行動。

早年曾修治黃河、白茆、瀏河等水利,使一方眾生免除水患、乾旱之災。

曾力排種種干擾和壓力,嚴禁鴉片,成績卓著,使許多百姓擺脫迷毒之害;鴉片戰爭爆發又嚴密設防,使英軍在澳無法得逞,力使中土人民免於侵略者的奴役蹂躪。

為了國家的強盛,民族的興旺,曾派人翻譯外文書報,編成《四洲誌》,借此學習、借鑒外國人的一技之長。

可見工作、事業和修持佛法並不矛盾,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,融為一體。

鴉片戰爭前夕,林則徐針對世風日下的時弊,於一八三九年九月巡視澳門後,在前山寫了“十無益”格言

存心不善,風水無益。

父母不孝,奉神無益。

兄弟不和,交友無益。

行止不端,讀書無益。

心高氣傲,博學無益。

作事乖張,聰明無益。

不惜元氣,服藥無益。

時運不通,妄求無益。

妄取人財,佈施無益。

淫惡肆欲,陰隲無益。

這“十無益”格言對現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義。

一位人不管多有才華,若沒有相對應的品德,其才華愈高,對社會所造成危害的風險就愈高,唯有相對應的品德,才能自我約束做出有助於社會的貢獻。


<網路圖片>
《 林則徐簡介 》
林則徐(西元1785~1850年),字元撫,號竢村老人、竢村退叟、櫟社散人。福建省侯官(今福州)人,清朝著名政治家。 林則徐自小家境清寒,在苦讀後中進士,歷任江南道監察御史、江蘇按察使,為官認真勤勞,深得道光帝的欣賞。 道光年間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大量輸入鴉片,導致白銀外流、通貨膨脹,物價高漲相對也影響到清政府的稅收,故道光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,往廣東進行禁煙。林則徐到達廣東後立即查封廣東十三行,掌握煙商的明細,並向煙商繳收鴉片,當場銷毀(虎門銷煙)。 虎門銷煙後,英方代表談判不成,加上在穿鼻海戰戰敗,故在議會決議下發兵攻華,此即鴉片戰爭。清廷在戰爭爆發後,將林則徐革職,並與英軍簽訂南京條約,此是清廷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。林則徐此後多在新疆、陝甘一帶任職,晚年才得告老還鄉。

網路

本文連結:清末愛國愛民政治家、佛教徒林則徐的”十無益”格言,具現代教育和鞭策意義,發人深思

更多文章:

修了十年行,未修一日心,助人一次,勝似誦經十年 – 生死和功德只在一念之間

學習如來正法步菩提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