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4 月 17 日

《摒棄欲望,學會靜心 》無法控制過度的欲望- 滿足一千個欲望與戰勝一個欲望,何去何從?

146 Views

《摒棄欲望,學會靜心 》無法控制過度的欲望- 滿足一千個欲望與戰勝一個欲望,何去何從?

最近筆者讀了一本好書,講到如果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心境,摒棄那些不該有的貪欲,那麼就能掌控自己的命運。

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:“心若改變,你的態度就跟著改變;態度改變,你的習慣就跟著改變;習慣改變,你的性格也就跟著改變;性格改變,你的人生也就變了。”世間萬物最難填的是欲壑,最難控的是人心。心境的控制最難一點就是摒棄欲望,學會靜心。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,我們保持內心的平靜,才有更多可能獲得快樂和幸福。

世界不會讓一個心靜的人喧囂,生活也不會讓一個心靜的人徘徊。在我們追求名利之前先要學會靜心,這樣我們才能確保自己成為名利的主人,而非欲望的奴隸。

(一)過度的欲望

年復一年你看破了多少,日復一日你放下了多少,千方百計你得到了多少,臨命終時你帶走了多少?

想想人生這份考卷:不論你坐在教室裡為考試而努力,還是在格子間努力完成工作,抑或是在家庭裡為家人付出,我們都致力於在考卷上填上滿意的答案。看著自己每一次體檢報告上血糖高、血脂高,除了覺悟不高哪哪兒都高。人到了生命的終點,無非就是一張報告。

我們經常看不到自己已擁有的,不管得到多少還是會覺得缺點什麼。沒錢的覺得缺錢;有錢的覺得缺地位;有地位的覺得缺時間;有時間的又覺得缺感情……反正知足的人比較少。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心裡缺少快樂和寧靜?因為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欲望。不管多少,只要好的,我們都想要,結果終其一生都在補缺,補到最後黃粱一夢啥也得不到。

(二)戰勝一個欲望

欲望是人性本有的想達到某種目的想法,人有了欲望就採取種種行動,滿足了開心,不滿足就失落。

欲望是一個既不容易被滿足也不容易被戰勝的東西,就像鹽水越喝越渴。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是應該滿足一千個欲望,還是去戰勝一個欲望?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來打擾,有時候我們會順從心意來滿足這些欲望,但很快又會有新的欲望產生。為什麼我們不想想克制,甚至戰勝欲望呢?

人若一味貪求,就會忽略生命中已擁有的美好,甚至因為索求無度而失去現已擁有的,要知道欲望就像黑洞,遙無止境。

(三)佛弟子應腳踏實地修行,不沽名釣譽

末法時期,佛教界混亂叢生。很多人為了自身的名譽和地位,披上法袍就冒稱法王、尊者、仁波切。弟子們見其地位高,便一哄而上,拿出金銀珠寶盡情供養。更有甚者,某些上師打著佛教某教派的傳承旗號,移花接木亂開示,為了斂財甚至巧立名目說假話誑惑眾生,如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

他們為什麼這麼做?說穿了,全都是凡夫想法欲望使然!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名利的大門,但失卻了自覺覺他之菩提心行。他們忘記了當年那個人頭蟲身的三藏法師,因為貪欲作祟,因果報應變成了大蟲,在糞池裡痛苦輾轉。

“殺人一命,果報一期;壞人性慧,累劫千生。”上師把眾生引導偏邪了,修的就是徒勞行和黑業行,因緣成熟,必然萬劫不復。

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《了義經》說:“渡生福慧生。以何得福慧? 渡生自生福,福慧無所得,圓滿是佛覺。以何為渡生? 大悲渡生。施以何法? 佛陀正法。

若以佛陀正法度化眾生,大悲菩提心行落實在生活中,我們自然得到福慧,福報增長,智慧增益。

既然學佛了,就應該知道追求了生脫死這個目標,摒棄貪婪、嗔恨和愚癡。思量一件事時,反省一下,我這麼想對眾生有益嗎?若無益,則止住念頭。做一件事前,想一想,這件事對眾生有益嗎?若無益則不做。說一句話前,想一想,我這句話對眾生有益嗎?若無益則不說。久而久之,我們自然就高尚起來,步向解脫的聖道。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向佛菩薩學習,離成就還會遠嗎?

撰稿:在路上  編輯:悅色(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)

南無釋迦佛陀在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當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。」 過度的欲望往往會帶來無盡的疲憊與焦慮,使我們迷失在物質的洪流中。與其不斷地追求外在的擁有,不如停下腳步,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。什麼才是我們應該珍視的真正財富。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法音中教導弟子:「世界上最值價的是,偉大的能讓你了生脫死的佛法!你能掌握住佛法,能有佛法修持,就能想生則生,想死則死,這才是最有價值的。」

本文連結:《摒棄欲望,學會靜心 》無法控制過度的欲望- 滿足一千個欲望與戰勝一個欲望,何去何從?

更多文章: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 -《了義經》  無上甚深微妙法  如意妙寶《了義經》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